年輕有理想的 Punnode 總編鄭國威寫了篇《[倡議]台灣科技媒體必須停止轉載36kr、PingWest、虎嗅、ifanr… 》,算是把最近以來一些我的擔心具體寫出來了。我自己也是從科技媒體退役的老兵(Download! 網路學習誌、PC home 雜誌、T客邦),有些想法跟著拋磚引玉一番。
科技媒體有些可能是為了讓內容更多元化,有些可能是需要低成本的優質內容來源,因而紛紛走上轉載中國科技媒體這條路;這其實是結果而不是原因。至於哪些事導致了這個結果,我試著分析如下,也讓各位從中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
我主要從編輯和作者在進入網路媒體時代前後的工作差異入手,現在的科技媒體和過去比起來,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差異在於:
進入網路時代後稿量需求大增,焦點分散,不利專業養成
在我進入科技媒體時,科技媒體本身還沒有進入網路時代,主要的產出形式是書和雜誌。相對於網路來說,書和雜誌是相當聚焦的形式,一本書只有一個大主題,一期雜誌只有兩三個大主題,再加上出刊期比較長,編輯和作者可以花很多時間發展架構、搜集資料並進行採訪與寫作,並且逐步建立業界的關係,發展自己的觀點。
這樣的訓練過程對於新進的編輯和作者來說,是很寶貴的。
但網路媒體化後,一方面每個月要發稿的字數比雜誌多了很多(一本160頁的月刊雜誌約八萬字,網路媒體稿量以一篇八百字,一天發六篇稿來看,一個月的字數至少要十四萬四千字,整整多了80%);另一方面網路媒體也無法像雜誌或書一樣花比較多的時間把稿子慢慢生出來。在寫網路稿件時,每篇稿子只有幾個小時的生產時間,這當然會影響到稿件本身的深度與品質。
更糟的是網路媒體稿件方向高度分歧,焦點嚴重分散。在雜誌裡經常有大篇幅的封面故事、特別報導等焦點集中的稿件,可以讓編輯和作者在某個議題上深耕著墨,在過程中培養業界關係和觀點;然而台灣的科技網路媒體幾乎沒有這樣的規畫,文章幾乎都是跟著最新發生的事件或話題走,缺少自主規畫的大篇幅主題報導。整體來看,這就像散彈槍一樣子彈到處亂飛。新進編輯和作者窮於應付龐雜且片刻不得喘息的稿件壓力,幾乎沒有機會訓練統整策畫題目的能力,也沒有時間可以思考特有觀點。
(話說回來,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科技媒體,我們的大眾媒體也一樣。菜鳥記者剛畢業就上了報導最前線,什麼都還沒學會,光是應付大量且即時的產能就忙不過來了,一堆人還來不及成長就先陣亡,換另一批新鮮的補充肝上陣。我們的大眾新聞就是這樣一路爛下去的,新聞裡一堆 Youtube 一堆水果通訊社新聞,其實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這樣的困境坦白說不是只有台灣科技媒體才有,國外也一樣,但人家做得顯然比較好(不然你幹嘛要抄),所以台媒不應該有任何藉口。怎樣才能突破這樣的困境?鄭國威總編主張科技媒體應該立刻停止轉載,即使要編譯也要自己來,我舉雙手贊成。原因就如鄭總編所說,從自己動手做中來累積經驗和判斷力。
在專業養成的過程中,自己動手做絕對是必要的,但還可以做更多。以下是一些我覺得該做的事:
主題內容的操作
回顧我自己從菜鳥編輯一路成長的經驗來看,有機會參與大型主題的企畫與製作,是非常關鍵的能力培養契機。網路科技媒體如果能在一味追逐最新事件的循環中,挪出一點空間讓編輯和作者進行大型主題企畫,這些菜鳥才有機會升級。繼續停留在散彈槍式的操作,作業深度就會不可避免的持續淺碟化,對真正的人才就只是徒然消耗他們的青春和熱情而已。
從社群和專業人士中尋找新秀
網路媒體對稿件的需求壓力只會變大而不會變小,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出更多優質內容?光靠小小的編輯部顯然是不行的,需要尋求外援。外援在哪?當然不是伸手就有(濫載中國科技媒體其實就是伸手思維,也造成了惡果);媒體必須要動用資源來培養自己的外援。一方面可以思考如何在社群中培養並尋找能提供優質內容的素人作者,另一方面可以從業界中尋找專業人士進行合作。
這兩件事都需要內部編輯本身的角色轉變,除了是內容產生者之外,也得成為一個成功的企畫者、社群經營者兼策展人。所以我們還需要下一點:
編輯、作者自我提升的覺悟
以上談的都是媒體經營者的責任和方向,但身為編輯和作者的第一線從業者,應該也要對自我能力的提升有所覺悟。只做內容產出的話是很容易被取代的(36Kr、虎嗅網、PingWest 不就把你們取而代之了嗎);未來的編輯需要更多元的能力,除了有對專業的理解、對大小題目的掌握與企畫執行能力外,也需要了解社群、選出最好的內容。換句話說,你必須期許自己就是總編輯,自己就能成就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媒體。
很難嗎?別忘了,這是網路時代啊!誰都可以成立新網站,自己跳上去當總編輯。如果你覺得你自己真的很有才,老闆卻不願投資的話,就跳出來創業,把老東家巴死吧。
3C界很多部落客已經這樣幹了。需要我點名嗎?
※ 延伸閱讀:獨立記者朱淑娟在風傳媒開台記者會上的致詞 (感謝嚴曉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