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亂寫隨筆

  • 如果台北市有社群局長,他該做什麼?

    20141102_柯文哲催票騎兵團_217

    (CC授權圖片取材自舞則飛

    這次選戰柯文哲狂勝後,隨即依照他在選前公布的「柯P新政」,開始部分北市政府首長的網路舉才票選作業。當晚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台北市也有社群局長,他該做什麼?」我的答案是:善用社群力量,廣納社群意見與人才,讓台北市政更加貼近民眾需求,每分每秒都更加進步。

    不論是政界還是商界,傳統上對社群工作的想像,多半還停留單向傳播的層次,偏重在公關與行銷的訊息傳遞面上。你可以看到許多社群編輯(或花錢買來的網軍)如何伋伋營營於把各式訊息包裝後放上社群平台,一廂情願地希望發揮病毒行銷的作用,讓訊息透過網友的社群網絡,接觸到更多的人。

    然而光是這樣已經遠遠不夠。

    在這次台北市長選戰中,不論連營還是柯營,在社群上都花了不少心力,但是網路上柯營的聲勢明顯一面倒地壓過連營,甚至還有大量網友主動創作的支持作品廣為流傳;反觀連營因為任何訊息放上網路都會在短時間內遭到網友反撲,在選戰後期甚至完全放棄網路操作。何以致此?原因就在於連營忽略了社群操作最重要的關鍵:網友必須先認同,才有可能幫助傳遞你的訊息。如果產品品質或品牌形象難以獲得網友認同,在缺少認同的基礎下硬要進行社群操作,不但無法發生正向的病毒行銷,更可能遭到社群力量的反撲,連勝文在網路社群上的全面潰敗,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柯營在社群上的得道多助(以及連營在社群上的顧人怨),不但讓大家看到訊息傳播在量與觸及範圍的可能性,甚至還看到各種多彩多姿的網友創作,從點評佳句、藏頭詩、各式漫畫影音等創作,到各種批評與建議的意見,這些都展現了社群認同(與不認同)的強大力量。這更提醒我們:成功的社群運作,絕不是單向的,由上到下的一對多傳播,而是訊息、創意與人才透過網路相互共振,多對多的傳播。

    回到主題,那麼台北市的社群局長,或是企業的社群長,該做的是什麼呢?經過這次選舉,答案已經呼之欲出:除了過去專注的訊息傳遞之外,更應該著重在努力提升施政或產品品質上,透過各種社群平台或新的網路溝通工具,廣納民意,找到人才,讓人才和創意出頭,讓市政或產品更貼近使用者需求。與之而來的認同提升,還能回頭加強訊息在社群中傳散的力度與廣度,形成正向循環。

  • 臥底大老闆

    最近迷上 MOD 30 台的 BBC Knowledge 頻道,有很多好節目。除了我最愛看的 Top Gear 外,還有一個常看的節目,叫做「臥底大老闆」。

    很有意思的是,臥底大老闆有很多不同國家版本,有美國版、英國版、加拿大版和澳洲版。澳洲版我還沒機會看到,比較常看到美加版和英國版。

    美加版和英國版的劇情很類似,都是安排一個老闆扮成別人,到某處裝成實習生,藉機觀察體驗不同的生活,到節目尾聲時再現出原形,並且捐錢或做出各種改善;不過美加版的老闆都是到自己的公司臥底,而英國版則是到各社區的公益組織,去體驗社會底層的生活。

    (美加版和英國版的片名也不一樣,美加版叫做 Undercover Boss,英國版叫做 Secret Millionaire,前者翻成臥底大老闆,後者翻成臥底百萬富翁)

    看了幾集之後,發現美加版和英國版真的很不一樣,而我比較喜歡英國版。

    英國版的百萬富翁,多半是到公益組織去,在體驗底層百姓艱困生活的同時,也追尋真正的自我。到節目尾聲時,他們會捐錢給這些組織或需要幫助的個人,同時自我剖析他們如何在臥底過程中發現另一個更為良善的自我,一整個非常勵志,也具有社會意義。

    美加版的老闆,都是把自己派到自己的公司當假名實習生,去見識自己的員工如何過著他們從來無法想像的生活、如何做著各種公司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問題百出的基層工作。老闆一邊笨拙地幹著從來沒幹過的活,一邊聽員工訴說各種工作和私人生活的苦楚,最後再把這些員工叫去企業總部,變回原形,然後承諾改善工作現場看到的各種狀況,再掏一大筆錢出來給員工,讓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每個員工都哭得稀哩嘩拉,把老闆當成大善人,接著互相擁抱,在一片感恩與祥和中結束節目。

    這節目看一次兩次還覺得很好,有個機會讓高高在上的企業高層看見底層問題並且加以改善,但多看幾次後就覺得大有問題,甚至感到非常噁心。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貧富差距是如此之大,大老闆每個都富可敵國,出入名車豪宅不在話下,而基層員工不但工作環境不理想,工資微薄到僅能糊口,而且隨時可能被裁員。結果每次都是高層用捐錢施捨的方式,來讓少數能上節目的幸運兒感動的要死,但其他沒上節目,可能也有同樣困境的底層員工,其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換句話說,這根本就是灑錢作秀。如果這不是偽善,什麼才是偽善?

    當然,要一個電視節目去做超過其能力的事是不恰當的,因為降低貧富差距,讓人民都能安居樂業,這是政府該做的事;但美加版「臥底大老闆」除了表面上讓我們看到企業主如何在自己企業的範圍內當好人外,其實也曝露了美國式資本主義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

  • 北市選戰,為什麼總是他在出包

    台北市長選戰打到現在,有個奇怪的現象:出包的總是連營。也不是說柯P陣營都沒有出過包,但是連營不管是新生高架地下化、working stay、MG149到這兩天的廣告抄襲事件,大包小包不斷,而且很多包都是網路鄉民踢爆的,為什麼?

    一言以蔽之,這就是國民黨的文化與結構造成的。

    國民黨手上掌握大量政經利益,在國民黨內出頭的方式就是靠關係與利益的結合,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這些人長於搜刮,但真的叫他們做實事,就捉襟見肘,只能靠謊言和拐騙來混過去。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國民黨還能靠掌控媒體來文飾;今天網路如此普及,鄉民之中多的是能人異士,國民黨再用相同的方式亂搞,被踢爆嘲諷也只是剛好而已。

    回到市長選舉上。連營的競選團隊,基本上就是國民黨原本的利益共同體,這些人要是沒有國民黨的蔽蔭,什麼實事也幹不好;放到網路上給鄉民陽光照一下,自然醜態盡露,天天出包。

    市政不是市長一個人幹的,而是靠整個團隊。連營的團隊在選前就如此無能,真的給他選上了,市政會敗壞到什麼程度,也可想而知。好在台北市民眼睛雪亮,連的民調始終沒有起色,現在就等月底正式宣判了。

  • Daring Fireball 格主 John Gruber 的演講,部落格主、新媒體都該看

    Daring Fireball 是個在果粉界十分有名的個人部落格,格主 John Gruber 的寫作風格相當辛辣,但觀察獨到,很有個人特色,科技迷不可錯過。上面的影片是他在2014年九月於XOXO Festival的演講,提到他從業餘寫作到成為全職部落客的心路歷程,同時談到 Daring Fireball 的經營模式。很可惜這段影片全是英文發音(廢話),我不能像對岸某些無良媒體一樣,在未經同意的情形下全文盜翻(事實上也沒那個中國時間),所以下面只會做一些摘要,另外加上我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分享。

    我的重點會放在他收入模式的轉變,因為這或許會是所有個人媒體和新媒體最關切的焦點。

    一開始,Daring Fireball 只是 John Gruber 正職之外的個人興趣,從2002年八月開始寫作。寫到2006年時,他辭去原本的工作,全力投入寫作 Daring Fireball 。當時 Daring Fireball 並不開放所有文章免費閱讀,而是採用訂閱制。只有付費訂戶能看到完整的RSS文章,訂戶只要訂購一件專屬 T 恤,即可享有一年的訂閱期間,每個訂戶會獲得專屬訂閱網址以及密碼,可透過各種離線RSS閱讀軟體或 Bloglines (當時最紅的 RSS 閱讀服務)來看文章。

    到了2007年情況有所變化。愈來愈多用戶使用 Google Reader 來訂閱 Daring Fireball 的 RSS,但 Google Reader 並不支援密碼登入功能。於是 Gruber 改變他的收費方式--開放所有文章免費閱讀,轉為每周固定接受一家客戶的贊助。贊助商會出現在 RSS 之中,有一篇短文介紹其服務,目前每周收費美金 8,750 元。Gruber 說他改用這種模式一陣子後就廣告滿檔。

    我覺得這樣的收費模式相當有意思,它有幾個好處:

    • 讀者體驗更好:在 Daring Fireball 上,看不到任何廣告,版面簡單到不行。讀者看到的只有 Gruber 的文章,這種極佳的閱讀體驗是在其他廣告滿天飛的商業網站上看不到的。(不過我對他的網頁配色很不滿意,深灰底白色小字,讀起來很痛苦。還好可以用閱讀器來看。)
    • 跳脫傳統網路廣告重量不重質的迷思:在演講中,Gruber 痛批傳統網路廣告以 CPM(每千次頁面展示成本)來當做主要指標的做法,因為這樣根本沒有辦法衡量內容的價值。Gruber 舉例來說,他費盡心思寫作的三千字長篇文章,讀者花十幾分鐘讀完,算一個 impression;內容農場花三秒貼個搞笑影片,讀者花五秒看完,也算一個 impression,這非常荒謬。Gruber 也嘲諷用這種白爛指標的廣告業者,事實上根本不在乎內容;Gruber 也批評那些為了多幾個 pageview 而搞分頁的網站,讀者根本不會看所有分頁,在第一頁就跑光光了。
    • 定位精準:Daring Fireball 不是那種什麼都寫的媒體,它的特色與定位非常清楚,就是以蘋果產品為中心的科技評論。據 Gruber 自己的說法,會看他的網站的人,很多都是完美主義者、設計師、忠實果粉、挑剔到不行的挑夫,以及喜歡酸文的酸哥酸姐。俗話說「嫌貨才是買貨人」,只要你的產品夠屌,這些人絕對會是最忠實的顧客。
    • 寫作自由:Daring Fireball 的廣告服務,從廣告主的角度來看真是非常少(但價格並不很便宜),而且他也不搞置入這套,完全只寫他想寫的東西。但廣告主必須認知一點,只有自由的媒體才能贏得讀者的信任,老是殺雞取卵,要媒體粉飾太平,淨寫些假話,把讀者當笨蛋來耍,等媒體的公信力完蛋了,你想登廣告都沒處可登了。

    至於在台灣寫個人部落格或經營小規模新媒體適不適合這樣做?我覺得值得嘗試,不過仍然有幾個問題尚待解決:

    • 廣告主:台灣的部分廣告主通常有種出錢就是老大的心態(但出的錢未必很多),不但經常要求媒體無視讀者權益配合演出,更無法容忍批判產品的內容。坦白講我認為這種作法是短視的(還記得三星「寫手門」事件嗎?)。再說一次,當讀者發現媒體不值得信賴時,賠掉的不只是媒體,所有的廣告也會跟著一起賠進去。所以廣告主真的要看開點,不要老是想叫媒體聽命行事,多給媒體一點空間,對大家都好。媒體也要有點 guts,太過份的廣告主要求絕不能看在錢的份上委屈接下,那只會讓你的自由空間愈來愈小。當所有廣告主的胃口都被養刁後,整個媒體的公信力就都爛了,大家也別玩了。
    • 部落格和新媒體本身的影響力:Daring Fireball 並不是一開始就採用每周一個贊助商的模式,而是在寫了四年,建立起一定的讀者群和影響力後才開始。新成立的部落格或新媒體,讀者群和影響力通常從零開始(除非後面有既成的媒體品牌可以灌流量),所以也不見得能夠在初期採用這種模式。
    • 定價:我不知道這種模式在台灣有沒有人用過(如果有大概也很少),所以定價會是一個問題。不過就個人部落格來說,我覺得每周三萬五的贊助費是很好的開始,一方面對廣告主來說不會太貴,另一方面只要每個月賣掉兩星期,就能維持部落客和其家人的生活。

    總而言之,Gruber 的這支影片真的很值得所有搞網路媒體的人細看,並且思考一下不同的做法。特別是獨立部落客和小而美的新媒體,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同時又不至於餓肚子,這支影片真的很有啟發意義。

  • Ikea 家具到底好不好?附組裝心得分享

    Ikea hacking
    (圖片以 CC 授權取材自 Leo

    看到 Facebook 上有朋友在討論 Ikea 的家具問題,在各論壇上關於 Ikea 的討論也都很熱烈;我算是 Ikea 的愛用者,家中有四個 Billy 書櫃,還有餐桌、電視櫃、斗櫃、鞋櫃、餐車等等,全都是自己組裝的,用了幾年也都沒有什麼問題。所以有些心得可以分享一下。

    Ikea 的家具到底好不好?這個大概是永遠吵不完的話題,因為每個人對好的定義都不同。我大概列一下我認為的優缺點:

    (閱讀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