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網路文化

  • Google Play 開始支援 Podcast,Podcast 即將全面復興了嗎?

    Podcast 在美國看起來有復興的跡象。Apple 十年前就在 iPod、iTunes Store 中支援 Podcast 的上架與訂閱,Google Play 今天也跟進了,開始在 Google Play Music中提供 Podcast 上架服務,一般用戶訂閱PodCast的功能會在日後開放。可惜的是,這個服務目前只在美國提供,其他地區的 Podcaster 還無緣享用。

    比較有趣的是Google說「將會根據用戶正在做的事、興趣與感受來提供訂閱推薦」,Google又說因為Google Play是唯一預載在所有Android手機中的Podcast軟體,所以能接觸到大量的Android用戶。Google此舉是否真的會讓 Podcast 一下子熱門起來,很值得觀察。

    Podcast 在美國再度熱起來,是個很有趣的議題。Edison Research 去年做了研究,估計去年美國有三千九百萬人聽過 Podcast,是歷年來的新高;而去年十月在紐約雜誌(NewYork Magazine)上也有篇文章探討 Podcast 再度復活的原因,簡單摘要如下:

    1. 目前的 Podcast 內容愈來愈好,不再只是業餘愛好者架個麥克風,對著電腦說上一小時而已。有些優質Podcast有固定的製作團隊、聲優和一定程度的預算;內容也不再只是單純的新聞、評論、語言學習或音樂,甚至出現了廣播劇之類更能吸引網友的類型。
    2. Podcast的製作成本遠低於拍影片或架網站放內容,但是能賺到的廣告費反而更多。文章比較了不同媒體的廣告CPM,最受歡迎的 Podcast 可達 20到45美元,遠高於廣播($1~$18)、網路電視($5~$20)、傳統網站廣告($1~$20)。
    3. 愈來愈多車子內建的音響可以連接手機,不管是用藍牙、USB還是外接音源線,在車內也可以透過手機收聽自己感興趣的音訊訊源。不管是聽 Podcast 還是像 Spotify、Pandora 或 Apple Music 這種串流音訊服務,用戶都是在聽自己真正想聽的內容,而不是收聽根本無從預期內容的 FM/AM 廣播。

    當然,用手機聽 Podcast,目前看來還是在 iPhone 上方便一點,因為十年前 Apple 就已經把 Podcast 整合到 iPod 和 iTunes 中(Podcast 之所以叫這名字,正是因為 iPod)。現在 iPod 已經功成身退,但 Podcast 不但沒有跟著衰亡,反而藉由智慧手機的普及再度復興,甚至讓 Google 也參入戰局,爭取 Podcaster 和聽眾透過 Android 來收聽,這也讓 Podcast 的未來發展更加值得關注。

    至於 Podcast 在台灣會不會也跟著興盛起來呢?如果要讓 Podcast 在台灣也紅起來,還需要什麼條件、哪些努力?各位讀者不妨也一起來思考討論吧。

  • 如果台北市有社群局長,他該做什麼?

    20141102_柯文哲催票騎兵團_217

    (CC授權圖片取材自舞則飛

    這次選戰柯文哲狂勝後,隨即依照他在選前公布的「柯P新政」,開始部分北市政府首長的網路舉才票選作業。當晚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台北市也有社群局長,他該做什麼?」我的答案是:善用社群力量,廣納社群意見與人才,讓台北市政更加貼近民眾需求,每分每秒都更加進步。

    不論是政界還是商界,傳統上對社群工作的想像,多半還停留單向傳播的層次,偏重在公關與行銷的訊息傳遞面上。你可以看到許多社群編輯(或花錢買來的網軍)如何伋伋營營於把各式訊息包裝後放上社群平台,一廂情願地希望發揮病毒行銷的作用,讓訊息透過網友的社群網絡,接觸到更多的人。

    然而光是這樣已經遠遠不夠。

    在這次台北市長選戰中,不論連營還是柯營,在社群上都花了不少心力,但是網路上柯營的聲勢明顯一面倒地壓過連營,甚至還有大量網友主動創作的支持作品廣為流傳;反觀連營因為任何訊息放上網路都會在短時間內遭到網友反撲,在選戰後期甚至完全放棄網路操作。何以致此?原因就在於連營忽略了社群操作最重要的關鍵:網友必須先認同,才有可能幫助傳遞你的訊息。如果產品品質或品牌形象難以獲得網友認同,在缺少認同的基礎下硬要進行社群操作,不但無法發生正向的病毒行銷,更可能遭到社群力量的反撲,連勝文在網路社群上的全面潰敗,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柯營在社群上的得道多助(以及連營在社群上的顧人怨),不但讓大家看到訊息傳播在量與觸及範圍的可能性,甚至還看到各種多彩多姿的網友創作,從點評佳句、藏頭詩、各式漫畫影音等創作,到各種批評與建議的意見,這些都展現了社群認同(與不認同)的強大力量。這更提醒我們:成功的社群運作,絕不是單向的,由上到下的一對多傳播,而是訊息、創意與人才透過網路相互共振,多對多的傳播。

    回到主題,那麼台北市的社群局長,或是企業的社群長,該做的是什麼呢?經過這次選舉,答案已經呼之欲出:除了過去專注的訊息傳遞之外,更應該著重在努力提升施政或產品品質上,透過各種社群平台或新的網路溝通工具,廣納民意,找到人才,讓人才和創意出頭,讓市政或產品更貼近使用者需求。與之而來的認同提升,還能回頭加強訊息在社群中傳散的力度與廣度,形成正向循環。

  • 北市選戰,為什麼總是他在出包

    台北市長選戰打到現在,有個奇怪的現象:出包的總是連營。也不是說柯P陣營都沒有出過包,但是連營不管是新生高架地下化、working stay、MG149到這兩天的廣告抄襲事件,大包小包不斷,而且很多包都是網路鄉民踢爆的,為什麼?

    一言以蔽之,這就是國民黨的文化與結構造成的。

    國民黨手上掌握大量政經利益,在國民黨內出頭的方式就是靠關係與利益的結合,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這些人長於搜刮,但真的叫他們做實事,就捉襟見肘,只能靠謊言和拐騙來混過去。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國民黨還能靠掌控媒體來文飾;今天網路如此普及,鄉民之中多的是能人異士,國民黨再用相同的方式亂搞,被踢爆嘲諷也只是剛好而已。

    回到市長選舉上。連營的競選團隊,基本上就是國民黨原本的利益共同體,這些人要是沒有國民黨的蔽蔭,什麼實事也幹不好;放到網路上給鄉民陽光照一下,自然醜態盡露,天天出包。

    市政不是市長一個人幹的,而是靠整個團隊。連營的團隊在選前就如此無能,真的給他選上了,市政會敗壞到什麼程度,也可想而知。好在台北市民眼睛雪亮,連的民調始終沒有起色,現在就等月底正式宣判了。

  • Daring Fireball 格主 John Gruber 的演講,部落格主、新媒體都該看

    Daring Fireball 是個在果粉界十分有名的個人部落格,格主 John Gruber 的寫作風格相當辛辣,但觀察獨到,很有個人特色,科技迷不可錯過。上面的影片是他在2014年九月於XOXO Festival的演講,提到他從業餘寫作到成為全職部落客的心路歷程,同時談到 Daring Fireball 的經營模式。很可惜這段影片全是英文發音(廢話),我不能像對岸某些無良媒體一樣,在未經同意的情形下全文盜翻(事實上也沒那個中國時間),所以下面只會做一些摘要,另外加上我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分享。

    我的重點會放在他收入模式的轉變,因為這或許會是所有個人媒體和新媒體最關切的焦點。

    一開始,Daring Fireball 只是 John Gruber 正職之外的個人興趣,從2002年八月開始寫作。寫到2006年時,他辭去原本的工作,全力投入寫作 Daring Fireball 。當時 Daring Fireball 並不開放所有文章免費閱讀,而是採用訂閱制。只有付費訂戶能看到完整的RSS文章,訂戶只要訂購一件專屬 T 恤,即可享有一年的訂閱期間,每個訂戶會獲得專屬訂閱網址以及密碼,可透過各種離線RSS閱讀軟體或 Bloglines (當時最紅的 RSS 閱讀服務)來看文章。

    到了2007年情況有所變化。愈來愈多用戶使用 Google Reader 來訂閱 Daring Fireball 的 RSS,但 Google Reader 並不支援密碼登入功能。於是 Gruber 改變他的收費方式--開放所有文章免費閱讀,轉為每周固定接受一家客戶的贊助。贊助商會出現在 RSS 之中,有一篇短文介紹其服務,目前每周收費美金 8,750 元。Gruber 說他改用這種模式一陣子後就廣告滿檔。

    我覺得這樣的收費模式相當有意思,它有幾個好處:

    • 讀者體驗更好:在 Daring Fireball 上,看不到任何廣告,版面簡單到不行。讀者看到的只有 Gruber 的文章,這種極佳的閱讀體驗是在其他廣告滿天飛的商業網站上看不到的。(不過我對他的網頁配色很不滿意,深灰底白色小字,讀起來很痛苦。還好可以用閱讀器來看。)
    • 跳脫傳統網路廣告重量不重質的迷思:在演講中,Gruber 痛批傳統網路廣告以 CPM(每千次頁面展示成本)來當做主要指標的做法,因為這樣根本沒有辦法衡量內容的價值。Gruber 舉例來說,他費盡心思寫作的三千字長篇文章,讀者花十幾分鐘讀完,算一個 impression;內容農場花三秒貼個搞笑影片,讀者花五秒看完,也算一個 impression,這非常荒謬。Gruber 也嘲諷用這種白爛指標的廣告業者,事實上根本不在乎內容;Gruber 也批評那些為了多幾個 pageview 而搞分頁的網站,讀者根本不會看所有分頁,在第一頁就跑光光了。
    • 定位精準:Daring Fireball 不是那種什麼都寫的媒體,它的特色與定位非常清楚,就是以蘋果產品為中心的科技評論。據 Gruber 自己的說法,會看他的網站的人,很多都是完美主義者、設計師、忠實果粉、挑剔到不行的挑夫,以及喜歡酸文的酸哥酸姐。俗話說「嫌貨才是買貨人」,只要你的產品夠屌,這些人絕對會是最忠實的顧客。
    • 寫作自由:Daring Fireball 的廣告服務,從廣告主的角度來看真是非常少(但價格並不很便宜),而且他也不搞置入這套,完全只寫他想寫的東西。但廣告主必須認知一點,只有自由的媒體才能贏得讀者的信任,老是殺雞取卵,要媒體粉飾太平,淨寫些假話,把讀者當笨蛋來耍,等媒體的公信力完蛋了,你想登廣告都沒處可登了。

    至於在台灣寫個人部落格或經營小規模新媒體適不適合這樣做?我覺得值得嘗試,不過仍然有幾個問題尚待解決:

    • 廣告主:台灣的部分廣告主通常有種出錢就是老大的心態(但出的錢未必很多),不但經常要求媒體無視讀者權益配合演出,更無法容忍批判產品的內容。坦白講我認為這種作法是短視的(還記得三星「寫手門」事件嗎?)。再說一次,當讀者發現媒體不值得信賴時,賠掉的不只是媒體,所有的廣告也會跟著一起賠進去。所以廣告主真的要看開點,不要老是想叫媒體聽命行事,多給媒體一點空間,對大家都好。媒體也要有點 guts,太過份的廣告主要求絕不能看在錢的份上委屈接下,那只會讓你的自由空間愈來愈小。當所有廣告主的胃口都被養刁後,整個媒體的公信力就都爛了,大家也別玩了。
    • 部落格和新媒體本身的影響力:Daring Fireball 並不是一開始就採用每周一個贊助商的模式,而是在寫了四年,建立起一定的讀者群和影響力後才開始。新成立的部落格或新媒體,讀者群和影響力通常從零開始(除非後面有既成的媒體品牌可以灌流量),所以也不見得能夠在初期採用這種模式。
    • 定價:我不知道這種模式在台灣有沒有人用過(如果有大概也很少),所以定價會是一個問題。不過就個人部落格來說,我覺得每周三萬五的贊助費是很好的開始,一方面對廣告主來說不會太貴,另一方面只要每個月賣掉兩星期,就能維持部落客和其家人的生活。

    總而言之,Gruber 的這支影片真的很值得所有搞網路媒體的人細看,並且思考一下不同的做法。特別是獨立部落客和小而美的新媒體,如何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同時又不至於餓肚子,這支影片真的很有啟發意義。

  • 我看 GigaCircle 與社群內容眾包:讓利是關鍵

    螢幕快照 2014-06-03 下午9.38.14
    (看過七龍珠漫畫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張圖的梗吧 XD)

    最近台灣網路界大家都在討論 GigaCircle 這個爆紅網站,它到底有多爆紅?來看一下 Alexa 的截圖。

    螢幕快照 2014-06-03 下午9.41.32

    看到了吧,這根旱地拔蔥的成長曲線。短短幾個月,GigaCircle 就長到 Alexa 台灣排名前十名,讓很多做網站的人跌破眼鏡,直問他們到底怎麼做到的。

    GigaCircle 的成長方式其實很簡單:利用「眾包」(CrowdSourcing)原理,讓許多網友自願貢獻內容,還幫忙分享到社群網站上;透過大量的新內容和大量的社群分享,在短時間內讓 GigaCircle 的流量快速爆增,一舉超越許多經營已久的老牌網站。

    為什麼會有大批網友自願在 GigaCircle 上產生內容,並且用力分享?這是因為 GigaCircle 的「分潤」機制。網友在 GigaCircle 上貼文,除了有基本的貼文費用外,更可以依文章的點閱來分享利潤。甚至 GigaCircle 還推出類似多層次傳銷的「下線」制度,鼓勵會員拉人進來;下線的貼文分享所得,上線可以抽到一部分比例。無怪乎在搜尋引擎上搜尋「GigaCircle 賺錢」會看到一大排教學順便拉下線的文章。

    GigaCircle 用這種方式,在短時間內成立了一支內容大軍。從內容來看,網友分享的內容水準非常差,除了有許多以聳動標題騙人點閱的垃圾內容外,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盜文盜圖而來的。這對 GigaCircle 日後的經營是利是弊,還有待觀察,但 GigaCircle 的經營模式,有個關鍵是其他內容網站可以思考的,也就是讓利。

    讓利,讓什麼利?

    GigaCircle 用這種模式爆紅,想必會讓人也想效法,不過其低劣的內容水準,以及在法律道德邊緣遊走的做法,個人覺得無法長久。倒是 GigaCircle 的讓利精神倒是很值得借鏡。

    可能很多人會問:什麼叫讓利?其實讓利的目的,就是要提供誘因,讓網友有意願來提供內容,或做任何你想要他們做的事。

    也許也有人會問:我們經營網站已經不易,要怎麼讓利?我的回答是,讓利不是只有給錢一種方式。GigaCircle 提供直接的金錢回饋,當然是讓利的一種模式(你也看到他們花錢買到的都是垃圾內容),但所謂的利,也可以是很多其他的形式。

    除了錢以外,還可以怎麼讓利?來舉個我在社群工作中實際經歷過的例子,也許各位看了就會懂了。

    在 Yahoo 還沒有關閉在台灣的兩個部落格服務(無名小站、Yahoo奇摩部落格)時,我在由老查所帶領的Yahoo奇摩社群發展部中,共同參與「Yahoo奇摩摩人」的經營。「Yahoo奇摩摩人」是一群為數約350人左右的重量級部落客,每個人都是在各自領域中擁有大量網友,且在各自的部落格中努力耕耘的優秀部落客。我們用很多方式來維持與這些優秀部落客的密切關係,希望以最貼心的服務和支援,讓他們持續使用我們的平台,在我們的服務上發表優質好文章,吸引更多網友點閱。這是「Yahoo奇摩摩人計畫」的經營初衷。

    但吸引這些優質部落客的最關鍵因素,是讓利。

    各位不要誤解,「Yahoo奇摩摩人計畫」並不發稿費或分享費給部落客,甚至我們平台還向他們收取 VIP 會費;那我們讓什麼利呢?對部落客來說,我們有一個其他部落格平台無法提供的優勢服務,就是透過Yahoo奇摩首頁的曝光,讓被曝光的部落格文章流量爆增。

    對部落客來說,流量是最重要的事。有了流量,表示人氣很旺;人氣旺的部落客就有更多發展機會,不論是接廣告合作專案、出書、上媒體等等,機會愈多,影響力和收入也會提升。Yahoo奇摩摩人計畫藉由分享流量,讓這些部落客和平台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即使到今天,我們的部落格平台服務已經關閉一陣子,很多過去在無名或Yahoo奇摩部落格的部落客也都投靠其他平台,但靠著之前打下的密切關係,還是有很多部落客願意繼續與Yahoo奇摩合作。

    讓利並不只是給錢而已,重點是要思考並理解你的合作對象需要什麼資源、你手上有什麼資源可以釋出來,而且對他們真正有所幫助。這可以是各種資源、機會、名聲,不一定非得是現金不可。

    GigaCircle 打擦邊球的經營方式並不值得效法,但其讓利的精神值得學習。請和社群分享你所擁有的好康,社群的回饋將會大到你難以想像。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