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賽德克.巴萊》(2):歷史事件與認同的多面性





1049073672

《賽德克.巴萊》在昨天正式上映了,雖然已經在先前的試映會看過一次(上下集完整版),也寫了一篇談歷史與族群背景的心得,但昨晚還是帶著老婆再去看了一次《太陽旗》。電影每次重看總是會有不同的想法,於是提鍵盤再寫一篇。

這次我想談的是歷史事件和認同的多面性,難免會觸及一些劇情,還沒看過電影的話,請您自行斟酌閱讀。

乍看之下,這部電影講的是《霧社事件》,但事實上不只如此。片頭出現後的第一個畫面是馬關條約,接著是樺山資紀和李經方交接,然後是日軍登陸、台灣民主國和漢人的反抗,一直來到馬赫坡社遭日軍佔領,莫那.魯道被迫投降。可以看出魏導的企圖:他想要告訴觀眾的,並不只是1930年10月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拉回到1895年的台灣,從島上各族群先後面對日軍開始。

所以可以看出,《賽德克.巴萊》想說的,不只是賽德克人的故事,而是當時台灣島上所有人的歷史,包括日本人在內。

但是受限於每個人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面對同樣事件時,每個人的切入點、認知、詮釋、反應、記錄、評價,甚至於「利用」歷史事件的方式,也都不一樣。

過去我所接觸的的霧社事件的文本,多半是比較單一的觀點。例如小時讀的課本,提到霧社事件,簡單幾句話就把它定位成「同屬中華民族的山胞抗日運動」,莫那.魯道不只上了彩虹橋,甚至還進了從來沒統治過他的政府的忠烈祠。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這當然很可笑,不過即便到了今天,我們還是常常可以看這種「以自己的角度來詮釋別人」的情形。

魏導拍這部電影,其實很想避免這種單一角度的詮釋問題。因為單一角度的詮釋不容許矛盾的存在,但歷史事件往往充滿各種無奈的矛盾。這部電影也是如此。

舉例來說,花崗一郎(達奇斯.諾賓)和花崗二郎(達奇斯.那威)。在電影中很生動地呈現了不同角度的觀點,以及多方的矛盾。

從賽德克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日本人的走狗;莫那.魯道不只一次問一郎:死後是要進日本人的神社,還是要進祖靈的家,甚至還罵他「你這個不想明白自己文化的孩子」。

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模範蕃」,但骨子裡還是生蕃,所以就算一郎師範學校畢業的學歷,是山地警察中最高的,卻也得不到多數日本人的尊重(但還是有日本人尊重他,例如新上任的日警課長江川博道)。

從一郎和二郎自己的角度來看,電影也把他們的矛盾清楚地呈現出來。他們從小接受日本教育,認同日本式的文明生活,但是再努力成為日本人,也「改變不了這張不被文明認同的臉」。但是,他們對自己身為賽德克人,難道就沒有半分認同嗎?非也。一郎沒有向上級告發莫那.魯道的計畫,二郎穿著賽德克服裝,打開霧社分室的軍火庫讓族人取用槍彈,二人一直到赴死時都和族人在一起---只是一郎穿著和服,以日本人的切腹方式自盡,二郎則是穿著族人傳統服裝,和族人一樣在樹上上吊自殺。這又是另一個認同的矛盾--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死去才對?

《賽德克.巴萊》把這三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都呈現出來,也用這兩個人的故事來呈現夾在兩個不同文化之間的痛苦與掙扎。

這甚至隱喻了當代原住民面對國家體系、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傳統文化三者間的矛盾。

另一個在《賽德克.巴萊》以矛盾來呈現不同觀點的安排,我想就是由Umin Boya(馬志翔)所飾演的鐵木.瓦力斯。在過去多數的霧社事件文本中,鐵木.瓦力斯因為屬於「味方蕃」(幫日本政府剿殺反抗原住民的原住民),在抗日=正義,親日=叛徒(在漢人社會中就是「漢奸」)的二元對立簡化之下,鐵木.瓦力斯長久以來都被當成大反派。但在電影中顯然不是這樣。魏導也明白表示過,他要用馬志翔的正面形象,來幫鐵木.瓦力斯平反。

為什麼要平反?顯然這中間也有過去和現在認知上的矛盾存在。我看到的是「同族相殘」這件事上。

鐵木.瓦力斯所屬的賽德克族道澤群,和莫那.魯道所屬的德克達雅群,過去就因為爭奪獵場而互有仇恨,彼此視為出草的對象。在《彩虹橋》中,我們將會看到日本人如何利用兩個族群間的歷史仇恨,讓鐵木.瓦力斯帶領屯巴拉社的原住民追殺莫那.魯道的族人--這往往是許多觀眾不能理解的一點,他們不是「同族」嗎?

但大家也得要思考:「民族」這個概念,到底是不是德克達雅人或道澤人固有的概念?如果不是的話,那麼用外部的「同族」觀點去質疑「同族相殘」這事,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另外也可以補充一下。一些針對道澤人的口述歷史指出,他們對莫那.魯道的觀點和我們所熟知的莫那.魯道形象有很大的不同。有些道澤人說莫那.魯道雖然是馬赫坡人的英雄,但不是他們的英雄,更有人說莫那.魯道是經常欺負他們道澤人的壞人,甚至是放著兒子去打日本人,自己跑去躲起來的膽小鬼。

雖然電影中並沒有特別著墨在道澤人如何看待馬赫坡人,但從這些很不一樣的觀點來看,我們也比較能夠理解為什麼會有所謂的「同族相殘」的矛盾--因為所謂「同族」的說法,不過是外在的觀點罷了。要理解事件的本質,最終還是必需回到事件當事人的觀點出發。

總之,這部電影雖然也不可能呈現所有的觀點(畢竟它也只是眾多文本中之一),但我可以看到魏導的努力--既要讓電影好看,又得讓矛盾存在,讓觀眾思考,這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對習慣簡單文化價值觀的我們而言,這會是一個撞擊。

期待《賽德克.巴萊》的好票房,能真的在觀眾心中的簡單文化價值觀上,撞出一個淌血的大洞。



馬上按讚,加入「西瓜的滋味」粉絲團!




Facebook討論板

則FB討論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亂寫隨筆, 電影 and tagged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